知名薯片检出致癌物,丙烯酰胺究竟是何方神圣?
近日,深圳市消委会从线上线下挑选了油炸型薯片和焙烤型薯片共计15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薯片开展比较试验。
经检测,安全指标方面,15款薯片样品理化指标、微生物指标、重金属污染物、抗氧化剂均符合国标要求,且反式脂肪酸含量低。另外,检测中还发现7款薯片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(750 μg/kg)。其中,有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 μg/kg。
然而,接下来涉世品牌的回应“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,相应产品仍然正常销售”,就令消费者十分不解。
薯片到底是否致癌?为什么没有国家标准却检测出“超标”?今天,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个明白。
丙烯酰胺是什么?有什么危害?
丙烯酰胺为无色透明片状晶体,无臭,有毒。根据IRAC(国际癌症研究机构)的分类,丙烯酰胺属于“可能对人类致癌”的2A类致癌物。
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,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。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%被代谢,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。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,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,导致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损伤。丙烯酰胺可能会损伤神经系统、婴儿早期发育和男性生殖健康。
致癌风险确实有,但你根本躲不开
等等,啥是2A类致癌物?简单来说就是“可能致癌,但证据还不够充足”。它们要么是在动物实验中明确会对动物致癌,要么从原理上来说会致癌。但丙烯酰胺致癌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。
这么说吧,属于 2A 类致癌物同一类别的,还有我们常吃的牛、羊肉等红肉,以及……熬夜,其实也是。
再补充一个扎心事实:丙烯酰胺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,极其常见,根本躲不开!
这是因为,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,经过高温(大于 120℃)油炸、高温烧烤,发生美拉德反应后就会产生丙烯酰胺。
油条、麻花、饼干、面包、薯片、薯条、烤肉、烤肠……全都有。而且,越是颜色发黄、发褐、发焦的,丙烯酰胺含量越高。
既然躲不过,吃多少是安全的?
先别恐慌,还是有“红线”可以参考的:
根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欧盟的研究模型数据换算,对于体重75 kg和体重55 kg的成年人来说,丙烯酰胺的每日摄入量分别超过12750 μg和9350 μg时,就会有一定概率发生癌症(模型推测:大约是样本人群中不小于10%的机率)。
焙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(3441 μg/kg)高于油炸型薯片(547 μg/kg)。
从理论上推测,要出现这种情况,需要每个成年人每天吃3~4 kg薯片(不考虑其他食品也有丙烯酰胺和其他致癌因素)。这很明显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量。
超标的说法也不对,确实没有标准
这次新闻引发恐慌后,发布检测报告的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特地声明:丙烯酰胺“超标”的说法本身就不对。
但检测报告上确实提到了欧盟750 μg/kg的参考值,不就是安全标准吗?
我们找到了欧盟规定的原始文件,“每千克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不超过750 μg”的意思是说,企业可以用这个数值作为一个生产方面的参考。
● 如果低于这个值,就说明生产加工中采取的控制致癌物生成措施确实有效果;
● 如果比这个值高也不代表不能在市场上卖,只不过欧盟可能会建议企业修改加工参数,尽量降低丙烯酰胺的检测值。
为什么没有标准?如何预防?
世界卫生组织表示,目前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,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。丙烯酰胺从食品中被发现至今,时间并不长,大量的问题虽然在研究中,但都还没有得出可靠有效的结论,也缺乏相应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数据与证据。
现在确实没标准,但不代表一直不会有。由于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很多食物,而且几乎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控制,订立标准时就更应当谨慎小心了。标准的限量定高了,可能会消费者被骂“不负责任”;标准定低了,那油条、面包、饼干、烤肉这些也全都不能卖了。
目前,最有效避免丙烯酰胺潜在危害的方法还是……做好预防:
1. 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(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),但应保证做熟,以确保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,避免导致食源性疾病。
2. 提倡平衡膳食,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,多吃水果和蔬菜。
3. 建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,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,研究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径。